研讀『全球化』心得分享-溫在春

研讀『全球化』心得分享-溫在春

壹、您認為什麼是全球化?

一、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20世紀最重要的特徵之一,也是90年代世界各地生活中最流行、時髦的用語。它取代了當時在特定時空背景下存在過的一些概念,如世界化、國際化、跨國化、一體化、西方化、相互依存等。全球化理論雖來自經濟學和金融學界,但它的影響無遠弗屆,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出版等諸多領域。學術界對全球化的定義紛紜,英國社會學者紀登斯(Anthony Giddens)有關全球化的定義常被各界引用:「世界各地社會彼此關係的激烈化,將本土事務調整為適合幾百哩外之經濟實體的事務,或是讓對方的事務與自己相互融通(Giddens, 1990),這也只是幾個有代表性的定義之一,把全球化看作是現代制度或現代性在全球的擴展。其他的詮釋有下列幾種:

(一)從資訊角度提出全球化就是克服空間障礙在全世界的自由傳遞,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的「世界村」(global village)是這一觀點的重要代表。

(二)從經濟角度提出全球化是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自由流動和配置,自由主義經濟學代表了這一觀點。

(三)從體制角度把全球化看作是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或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許多左翼學者都持這種觀點。

(四)提出全球化就是全球問題意識和全球共識的達成,羅馬俱樂部是這一觀點的代表。(胡元梓、薛曉源:1998:1)

、全球化一辭雖有不同意涵,但多被泛指為一個主流全球經濟秩序。其所代表的是傳統理想無邊界的自由貿易思維,而世界經濟秩序經過關稅與貿易協定(GATT)、烏拉圭會合談判、到世貿組織(WTO)的成立,一個獎勵越界投資貿易的全球政經體系,視世界為一單一巨大市場的理想經濟場域,已透過跨國企業擴張、產業網絡聯結,在不同區域以不同方式迅速增加其影響力。在這樣的世界經濟體系中,開發中國家著重出口食物、原料、礦產與原木;各國政府為加強推動全球貿易而推動補助政策,以取得區域經濟競爭優勢;跨國企業則悠遊於低廉工資、低標準的就業與環境條件的選擇。前加拿大代理總理說過:全球化是企業私有化的代稱當一個企業想要在各種不同文化或市場之間擴充它的支援內容、資產、和訊息時,會面臨運籌及組織上的各種挑戰。全球化就是在商業策略上因應這些挑戰的一種方法。全球化是透過國際化和當地化來達成這一目標。

三、全球化是一種組織與建構、強化、延伸的程序:

1.研究並找出全球性的市場

2.市場確認和選擇

3.找出全球性商業需求並將它定型

4.語言翻譯和文化整合(即國際化和當地化)

5.找出科技標準和解決方案(格式和結構)

6.找出跨市場的類同特性(便於重複使用行銷和科技資源)

7.符合並支援國際化和當地化的各種程序

四、「全球化」在不同領域有不同意義

對國際政策和經濟而言,全球化表示從國家市場到全球市場的轉型,其過程涉及一些組織(像WTO)、也涉及貿易協定和國際法。經濟全球化迫使當地經濟體進行調整,也會影響到人民福祉和當地環境。對企業而言,全球化表示表示企業邁向外國市場的行動。企業必須把它的經營程序、產品或服務重新調整,以合乎國際客戶的需要。更具體的說,全球化表示把軟體或網站加以調整改造,使一個公司的業務可以在不同地區或不同語言或文化中運作。這種國際化的過程牽涉到市場知識、語言和文化技巧及工程上的處理由於現代資訊和科技溝通突飛猛進,文化生活受到世界市場影響的程度甚於昔日,許多消費產品的品牌如:可口可樂、耐吉運動鞋、美商花旗銀行等,已經具有全球流行架勢,不再只屬於個別國家、企業為全球行銷而製造產品,流行文化因形象的普級化而在各地氾濫,東亞國家亦然(葛瑞,1999:80)。

五、Globalization 特別是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會被普遍的使用,跟所謂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交通運輸、科技的發達以及資訊科技的發達結合起來,更加速了所謂去中心化、去領土化、去疆域化的人類社會不同社會之間的一個互動。所以在全球化的趨勢當中會產生如同Giddens所講的一種人生活在地球當中愈來愈有時空延伸,或是如同哈維所講的時空的壓縮,或是Robertson所談的所謂全球的壓縮,Global Compression的感覺。資本家透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以及再加上交通運輸等科技,以及再資訊化科技所帶動的結果,全球有一種時空的壓縮。人的社會關係從時空的限制當中被解放出來。所以能夠同時,雖然住在台北跟高雄,但是同時跟歐洲以及跟美洲那一個地點的人同時發生關係。在資訊世界,人與人的距離只在電腦鍵盤上一指之間,在一個全球化的過程當中,如果我們能用幾個簡單的概念來看的話,也就是說經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以及交通運輸科技、資訊化的科技,所帶動的超國界的世界一體的感覺。這個超國界的世界一體的感覺,已經有一種去中心化、去領土化以及去疆界化的人類社會彼此互賴的地球村關係。這裡面衝擊到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他的名字就叫做民主國家(Nation state)。現在人類社會所發生的很多區域上的問題,都不是單一國家能夠解決的。所以人類社會開始就會尋找多結盟的方式,建構很多不同安全的體系。在全球化下,世界上任何一個地區發生戰爭或衝突,已不再是區域性,它的影響很可能是全面性的,兩次的波灣戰爭及911恐怖事件,事實上都衝擊著全世界的經濟發展與全球軍事科技的巨變,也改變了人類戰爭的思維,相對的軍事科技的進步,也帶動了全球軍事科技與通信的成長,這是一個十倍速時代,沒有創新,來到策略的轉折點,只有向下沉淪,走向死亡之谷,這是全球化商場如戰場的省思。

 

貳、全球化對台灣的影響是什麼?

    一、台灣正面臨一個全新的發展機會,那就是加入WTO成為正式會員後所帶來的全球化挑戰。自今年起,台灣將與世界一百四十三個國家以同樣的遊戲規則在國際市場公平的競爭。同時,國內市場也將進一步開放,因而台灣所有的產業,必須加速轉型,以迎合新的競爭環境。

    二、新世紀開始,全球經濟景氣低迷,嚴重波及我國的出口,進而阻礙台灣經濟成長和股市的表現,並造成失業問題的惡化。此外,東亞及中國大陸以低廉生產成本吸引大量外人直接投資,不但台商大量前往投資,在國際市場上也面臨中國大陸產品的激烈競爭,連帶影響台灣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

    三、全球化的快速進展使世界經濟相互依賴程度日趨加深,國內無論是政府、企業或個人皆無法倖免於這股全球化潮流的衝擊。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興起,區域經濟體加速整合,以及跨國企業全球佈局趨勢方興未艾,這些變化將對台灣經濟產生了莫大的影響與衝擊。目前中國大陸不僅在軍事與國際關係上,對台灣的生存造成威脅,就算是經貿往來上,也是在其政治目的下的操作結果,包括對台商的特殊優惠與兩岸經貿往來開放進程與方式等等;最明顯的是中國大陸一方面以極具優惠的措施來吸引台商前往投資,另一方面又在福建沿海佈建四百多枚飛彈瞄準台灣,並且在國際上無所不用其極的矮化打壓台灣,在此情勢下,台灣若只想單純的從經濟上來構思兩岸經貿發展,將只是一廂情願、緣木求魚。所以,在擬定台灣當前經濟發展政策時,不能忽略中國大陸跟台灣目前的特殊關係。

   

參、對您所屬的產業的影響是什麼?

    全球化是新世紀不可逆轉的潮流,我們只有在「適者生存」或「不適者淘汰」兩者中選擇一項。這不僅可以從WTO所追求的貿易大幅自由化,也就是各國商品關稅不斷下降顯示出來,同時也能夠從全球資金,無論是外人直接投資或短期證券投資及融資所造成的大量跨國資金移動表現出來。我國終於加入有經濟聯合國之稱的WTO成為正式會員。根據我們入會承諾,國內市場不論是商品或勞務(電信、金融、保險、運輸、甚至教育、個人服務業等等)都要在短期內開放,因此,不但各國便宜商品會進入國內市場,跨國企業進入本國投資也是可以預期的;反過來說,不但我國商品可以公平的進入其他會員國市場,而且台商也可以自由的赴其他會員國投資。我們可以預期的是入會之後,台商將面臨一個市場更開放、競爭更激烈的國際市場,消費者無疑的將可以享受更低廉的產品及服務水準更高的國內市場,但是對企業或政府則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國際競爭,因此,如何因應這樣的新世紀、新情勢是未來台灣經濟發展所要面臨的最富挑戰性課題。

 

肆、對您或您所屬的企業的影響是什麼?

    一、兩岸同時加入世貿組織,真正的衝擊是來自先進國家的大型跨國企業及所伴隨而來的全球化的競爭壓力。其中,跨國企業將憑藉其全球價值鏈一體化、雄厚的資本、先進的技術以及專業管理人才等等的優勢,積極地進入全球市場,這些走向將同時對我正進行全球佈局及長期深耕台灣國內市場的企業,產生立即而明顯的競爭壓力。這種競爭壓力,將並非像過去傳統產業那樣的面對面的競爭,而是來自跨國企業在全球分工體系內的地位與競爭優勢,所帶來之全面且更嚴厲的競爭,甚至破壞性的創新,隨時可能出現,是一場看不到敵人的商場之戰。

    二、從現階段的全球分工體系流程可以看出,先進國家的跨國企業主要佔據了上游的原料加工、設計、研發、創新以及下游的國際運籌、批發、零售、品牌行銷等高附加價值的產業部門。此外,跨國企業更壟斷了高技術層次的能源探測以及環保等產業。對於台灣和許多像中國大陸這樣的新興發展中國家而言,參加 WTO等於是要接受全球價值鏈競爭體系的競爭以及兩者在該體系內的相對地位。換言之,由於台灣部份產業仍然與中國大陸同處於全球價值鏈內相對低附加價值的環節上,未來將無可避免地必須在相同的國際分工環節上相互撕殺。而這些才是加入WTO之後兩岸經貿競爭必須面對的問題。

    三、對台灣本身而言,由於在此全球分工體系下,這些利用廉價勞力優勢進行生產加工獲利的產業,將特別遭受到以中國大陸為首的開發中國家廣大便宜勞動力影響,形勢更為險峻。這表示未來台灣的經濟發展,不能再單單憑藉生產製造上的優勢,必須積極思考整體發展的策略方向以面對經濟情勢改變的需要,否則將無法因應台灣與中國大陸同時納入全球分工體系後的競爭情勢,更遑論能完全跳脫低價競爭的陷阱,避開定位不明的迷思。

    四、隨著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及國內投資環境的改變,企業必須快速調整其經營策略加以因應,否則就有被淘汰之虞。實際上,許多大規模企業已經進行跨國經營,而成功地轉型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這部份企業本身具有足夠的條件及能力因應全球經濟的變化及競爭,所以其面臨的問題,基本上是政府提供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投資環境及明確的發展政策,其餘的部份則由企業本身自己解決,許多中小企業因為缺乏資金、人力資源和組織規模,在面臨台灣經濟條件大幅改變而必須調整經營策略時,無法進行跨國性的全球佈局以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導致許多台商必須仰賴中國大陸市場作為向外擴張或重新發展的起點。雖然有部分台商能夠藉由在中國大陸市場發展所累積的資源,進行全球佈局,但是絕大部分的台商將中國大陸市場定位為「尋找第二春」的終極目標。中國大陸的龐大人口及廣大土地,以及以優惠條件吸引台商前往投資的政治動機,為台灣中小企業提供了相對低成本的投入因素以及較優惠的投資生產環境,致使許多台商一味地追求降低成本,而忽略了研發及創新。

    五、台灣過去在世界分工體系中,係利用勞力優勢進行生產加工以賺取利潤,但此定位在加入WTO與兩岸經貿採行積極開放政策之後,將會特別遭受到以中國大陸為首的落後國家廣大廉價勞動力影響與挑戰。同時,這樣的趨勢也表示未來台灣的經濟發展,不能再單單憑藉加工生產上的優勢,而需朝分工體系中前向的設計、研發,以及後向運銷、品牌行銷等兩端發展,才有機會因應台灣與中國大陸同時納入全球分工體系後的競爭情勢。

    六、台灣進一步全球化的結果,一定是會產生「贏者圈」及數位落差的問題,如何把全球化的果實分享所有的台灣人,如何對於全球化所引起的數位落差問題妥善解決?針對這些問題,可行策略方向如下:

一、以全球化思維因應世界經貿新局

二、用創新迎向全球化

三、分享知識經濟與全球化利益

 

七、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各國軍事的互動也較前活潑,但是身處太平洋第一島鏈的中華民國並沒有這麼幸運,受限於政治的影響,我們的邦交國不及三十個,軍事的互動也十分有限,在軍事採購上,只有美國是我們武器的最大供應國,軍事武器很多不是有錢可以買到的,這說明了全球的經貿發展是在全球化的趨勢上,唯基於國家利益,一觸及到政治與敵對衝突,經貿的發展仍然有其限制,諸如禁運、出口管制、經濟制裁、武裝封鎖等,這些都是反全球化的。解決的辦法,只有政、經分離,各取所需,或解決衝突、相互妥協,走進和平,唯有如此,全球化的腳步才會更快。

本篇發表於 EMBA REPORT。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留言